无论是识破美国隐蔽经济战的陷阱,避免改革开放中潜伏的种种风险,还是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客观经济规律,我国创造的改革试点方法都有重大意义。同俄罗斯盲目模仿西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改革采取了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办法,衡量改革的是“实践标准”和“三个有利于”,而不是书本或西方国家的规范经济模式。改革措施的出台要先试点,是否推广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,是否为提高人民生活带来实惠,是否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。这种作法看似“既不全面又不系统”,但是,实践却像一只“看不见的手”,逐渐地越来越全面、系统地为我们揭示出,真正符合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改革规律性,而且这些规律性往往是经济学家头脑中,书本上以及外国都没有的真正创新,我国农村承包制的成功就是一个突出例证。
我国改革采取的“先试点、再推广”的作法,可以说是对人类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伟大创举,为人类有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和调整生产关系,提供了“科学实验室”,对于避免不必要的社会震荡代价具有着重大意义。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重要优越性,就是能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,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生产关系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个短期任务,而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长期任务,但是,改革过程中不可必然潜伏着风险,我们必须探索出一种科学的方法,既能充分尝试各种改革的思路和机会,越来越多地释放社会主义的潜力,同时又能避免制度变迁的潜在风险,灵敏地识破西方蓄意设置的改革陷阱,防止国民经济运行发生秩序混乱,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震荡代价。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,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永无止境的过程,因此,建立改革开放的“科学试验室”,实现改革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,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伟业的大事,其意义远远超过某项具体改革成就。
某些西方学者出于反对社会变革的目的,对于任何社会试验持强烈的否定态度,声称社会过于复杂不适合作试验,“革命”以社会为试验场不道德代价大,但实际上,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化进程中,充满了为了贪婪追求狭隘的私人利益,将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作为试验场的残酷事实,这种试验有的是由众多私人分散地进行的,有的则是由垄断资本操纵国家机器进行的,尽管有些试验确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,但也有很多试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灾难,包括野蛮的殖民掠夺甚至世界战争等等。西方学者声称资本主义进行分散的私人试验,能够遏制风险相对来说社会代价较小,但事实上,资本主义将试验方向服从于狭隘的私利,充分释放出私人竞争谋利的贪婪欲望,累加起来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破坏,亲身体会过殖民掠夺的中国和第三世界,不会忘记群狼争夺造成的社会痛苦。正是因为资本主义造成了社会灾难,却堵塞为了争取社会利益的试验机会,才迫使人民选择了社会革命的道路。人民无法忍受剥削压迫的社会痛苦,进行革命和反抗斗争乃是正义事业,是为了阻止不道德掠夺必须付出的代价。
旧中国曾经沦为西方列强掠夺财富试验场,某个列强国家的私人资本进行的分散试验,不论采取何种手段获得了牟取暴利的成功,立刻就会招来众多列强国家的资本竞相效仿,这种分散试验仅仅降低了资本掠夺的风险,却大大增加了中国承受的社会痛苦。近代世上,尽管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付出过巨大代价,但是,人们从来没有为此而后悔过,因为,他们甘愿为挽救民族危亡承担巨大牺牲,他们希望建立公正的社会主义制度,也是为能采取和平而不是暴力手段,在整个社会利益相互和谐的基础上,为争取社会利益而不是狭隘的私利,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进行制度创新。
的确,社会主义为此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前景,但是,由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缺乏经验,没有认识到社会制度创新的复杂性,也曾犯过错误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。例如,在解放初期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后,有些领导人和群众盲目乐观头脑发热,脱离生产力发展需要搞生产关系升级,结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犯了错误。更为令人遗憾的是,领导人关于经济建设不同作法的意见分歧,甚至导致了党内不正常的尖锐斗争,后来酿成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巨大损失。尽管解放后经历的这些错误挫折,丝毫无法抹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,无法抹杀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巨变,但是,当年许多盲目乐观的人们回想往事,仍然对付出不必要的巨大代价后悔不已。倘若当年人们的头脑更为复杂冷静一些,也采取先谨慎试点再逐渐推广的办法,历史悲剧或许能够很容易地加以避免,人们或许很容易纠正自己的认识缺陷,党内领导人也许能较顺利达成意见统一。
由此可见,尽管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阶级对立,为从社会利益发出进行制度创新,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福利,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开创了广阔前景,但是,由于社会经济现象如此错综复杂,人们往往难以准确认识和运用其规律,因此,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仍然潜伏着巨大风险。有人说社会过于复杂因而不适于作试验,不如说正因为社会复杂才必须试验,而且有控制的局部试验获得充分成功,并且检验其稳定性和适用范围之前,不适于随意推广某种新的政策和制度,否则拿整个社会作试验风险太大。这就像一项新的生产技术、产品或药物,即使从理论上说具有很大潜在优越性,仍然必须经过反复实验观察其效果,然后在试验车间先进行小批量的生产,经过充分考验之后才能投入社会市场,否则很可能因为不成熟或缺乏经验,仓促地大规模生产投入社会,造成难以预料的失误甚至巨大危害。
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,恰恰是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,人们容易采取谨慎摸索的态度,往往能克服困难取得很大成绩,而恰恰取得成绩经济形势较好时,人们稍有麻痹大意盲目乐观,简单惯性思维忽视现实的复杂性,反而容易犯错误甚至造成巨大损失。解放初,我国经济基础遭到了长期战争破坏,还有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困难,还面临着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重任,但是,在陈云同志谨慎稳妥的领导之下,经济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早在这一时期,陈云同志就提出了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方法,主张重大决策要先试点摸索经验,看准了后再逐步地向全国推广。即使是改造旧中国的海关等机构,组织城市同业公会加入工商联,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,陈云同志也反复强调,“在变革中,应该采取稳重审慎的步骤”,“这叫摸着石头过河。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。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,我们宁可采取后者。尤其是处理全国经济问题,更需注意这点。慢两、三个月天不会塌,怕什么”。
1956年,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,国民经济管理办法需要采取新措施,陈云同志又再三强调,“这些措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,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。在这方面,我们还缺乏必要的经验。因此,我们所说的这些措施,必须谨慎从事,稳步前进,经过试验,逐步推行”。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取得辉煌成就后,有的领导人过于乐观急于求成,将谨慎稳妥的办法批评为“右倾保守”,结果在一片大好的经济形势之下,盲目推行“大跃进”造成了巨大损失。1962年,陈云同志为调整时期纠正以前错误,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。他坚持采取深入调查和谨慎摸索的办法,他认为制订调整措施要“先试点,看一看,听一听反映,看准了以后再推广”,“这些工作,都要反复考虑,进行试点,取得经验,然后铺开”。调整时期的工作部署上,陈云同志强调,“要反复考虑,看得很准,典型试验,逐步推广,稳扎稳打。慎重一点,看得准一点,比轻举妄动、早动乱动要好得多。困难时期只是着急,或者病急乱投医,不但无益,反而有害”。 [42]
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。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,与俄罗斯激进改革惨败形成鲜明对比,同陈云同志再三强调要谨慎稳妥有很大关系。陈云同志赞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,他曾在1981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上,高度评价改革意义不亚于私营工商业改造,但是,他也提醒大家必须采取谨慎稳妥的态度,要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1980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陈云同志指出改革的步子一定要稳,不能急于求成,改革固然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,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,随时总结经验,也就是要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陈云同志说,体制改革,农业先走了一步,我看工业、财贸也势在必行,但是也应该看到,工业、财贸的体制改革比农业复杂,一定要循序渐进地稳妥进行。十二届三中全会上,陈云同志支持以城市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,同时提出了改革应稳步前进的思想和方法,要边实践、边探索,边总结经验,既要解放思想,又要稳妥求实。1985年9月,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,陈云同志说,“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,总的方向是正确的,具体的步骤措施,正在探索中。要走一步看一步,随时总结经验,坚持把改革搞好”。
有人认为陈云同志的谨慎态度是“保守”,甚至认为是不赞成或反对改革开放,误以为是主张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,实际上,人们稍微回顾就会知道“谨慎稳妥,乃是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的一贯作风,无论是解放初稳定物价治理严重失业,进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还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五计划时期,陈云同志始终强调要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提醒人们务戒简单片面和急于求成,采取谨慎稳妥和全面兼顾的工作方法,难道说陈云同志这样做也是反对计划经济?或不赞成自己领导下制订的政策措施?事实证明,陈云同志一贯采取的谨慎稳妥态度,恰恰是为了更好贯彻党的方针政策,不仅丝毫没有耽误反而出色完成了任务,确保这些时期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。
早在20世纪20年代,陈云同志曾在旧上海从事经济工作,堪称是我党懂得市场经济的领导人之一,恰恰就在56年计划经济的鼎盛时期,他比较党内其它领导人都更早地指出,应保留市场调节和个体经济的成份,调整时期工作还曾实施过“包产到户”,显然,陈云同志的超前思维堪称是改革的先驱。改革初期,党内对改革的认识和信心尚不充足,许多改革措施没有陈云同意很难推行。陈云同志一方面赞成支持改革方针,一方面再次反复强调要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经过试点探索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,他的谨慎态度绝不是反对改革开放,而是坚持了“一五时期”和“调整时期”,由实践证明非常成功的一贯工作方法。现在人们回顾一下,陈云同志始终坚持谨慎稳妥工作方法,不仅为新中国前30年取得辉煌建设成就,还为保证中国走上渐进改革的成功之路,避免了俄罗斯急于全面模仿西方模式,盲目推行激进市场改革遭到巨大灾难,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特殊历史贡献,其功劳恰似战争年代毛泽东的巨大贡献。
党内许多干部出于革命时期养成的传统,工作有魄力但粗心不善于作细致思考,总是喜欢大刀阔斧地改造生产关系,怀疑陈云同志的谨慎态度是否必要,担心会影响群众搞社会主义的积极性,改革年代又担心谨慎会影响解放思想,嫌“先试点再逐步推广”速度太慢,妨碍一步迈入规范的市场经济模式,主张大胆改革直接拿整个社会作试验,甚至主张向相反方向搞生产关系变革。战争中难免有牺牲勇气和魄力是重要的,但搞经济建设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,更重要的是符合复杂的客观经济规律,而经济规律如此复杂远远超过理论,必须进行细致观察和谨慎稳妥的探索,稍有粗心大意或主观主义脱离实际,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。许多干部认为大胆地闯才能干出成绩,工作方法粗心还是细心差别不大,但事实证明,两者的实践效果仿佛天壤之别,细微之处恰恰是决定成败的关键。
今天西方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无法兼治,但是,新中国刚成立遍地战争创伤困难重重,还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社会失业,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却创造了奇迹,“恢复时期”国民经济顺利高速增长,不仅同时战胜了通货膨胀和严重失业,还支援抗美援朝打败了头号世界强国。“一五时期”,陈云同志全面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,不仅工业化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,干部、工人还年年长工资提高生活水平。尽管“一五时期”打下了良好工业基础,领导人和群众稍有盲目乐观粗心大意,竟然在大好形势中犯了“大跃进”错误,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。当年陈云同志领导私营工商业的改造,热情关怀、大胆使用资方管理人才,创造了平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奇迹,成功地将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。但是,后来许多干部群众认为“左”就是社会主义,惯性思维粗心大意不作深入的思考,甚至将党内矛盾也转化为了敌我矛盾。以前有人思想简单地热爱社会主义,认为惟一危险就是复辟资本主义,现在却大彻大悟认为旧体制是万恶之源,不分“姓资姓社”盲目崇拜西方市场经济,殊不知,这种粗心大意的简单、片面思维,无论搞“左”或“右”都会造成灾难。
特别难能可贵的是,尽管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成就卓著,但是,他却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,也不以自己是党内懂经济的领导人自居,一贯强调要谨慎稳妥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随时了解情况变化不能单凭经验办事,要“不唯书、不唯上、只唯实”,要多听不同意见从正反面考虑问题。正是因为陈云同志深知经济规律复杂,远远不是某一时期的经验所能概括,也不是领导人权威和群众热情所能左右,才强调改革必须经过谨慎试点摸索经验,广大干部必须提高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,认识规律总结经验要“全面、反复、比较”,要力戒思想方法简单、片面的危害。陈云同志还反复告诫经济领导干部,人们常常胜利时容易疏忽、骄傲犯错误,在取得较大工作成绩的情况下,要看到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多,“不能疏忽,要时刻小心,谨慎从事”。陈云同志还语重心长地指出,“背了‘正确’的包袱,就会跌筋斗。没有犯过错误的同志,很顺利的同志,应该十分警惕。同时犯过错误的同志,如果一个时期正确了,不小心,骄傲了,同样也可以再跌筋斗。
也许衡量一个经济学家是否经验丰富,不仅在于他知道自己的“所知”,还在于知道自己的“无知”。哈佛年轻经济学家萨克斯曾指高气昂,运用复杂数学模型指导俄罗斯的经济改革,却在遭到惨败后垂头丧气不知所措。相比之下,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,享有长期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声誉,却从不以为会玩数学模型就是知识丰富,早就指出教科书或许适合于课堂教学,却远远不足以指导复杂的改革实践,改革应该从试验多种不同方案入手,以实践效果而不是规范理论为衡量标准。斯蒂格利茨作为资深经济学家,同经验丰富的陈云同志看法相似,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。斯蒂格利茨先生指出,西方学者曾嘲笑社会主义是搞乌托邦试验,但是,如今他们公文包中装着西方正统教科书,飞到前社会主义国家大搞“休克疗法”,仿佛是进行相反方向的乌托邦试验,而且拿整个社会作为西方理论的试验场,俄罗斯灾难正是盲从西方教科书的结果。
某些西方经济学家曾贬低中国渐进改革,“不全面、不系统、不符合市场规范”,但是,斯蒂格利茨先生却大为赞扬中国模式,“中国人并不是从历史上来讲就对这种思想方法具有免疫能力,但他们似乎通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教训,已经‘将它从他们的制度中除掉了’。当他们开始为市场经济选择一条道路时,他们选择了渐进主义的道路,也就是一步一步‘摸着石头过河’,并且是非理想化的实用主义道路。他们有着这样的至理名言,‘了解所做的事情中所不知道的东西’,因此尽管专家向他们保证再向前跳一大步就可以越过深坑,他们也不会因此而跳下山崖。相反,俄罗斯人在用正统课本模型武装的先知的引导下,选择了一个更加乌托邦式的改革道路。他们这回可真正理解了‘并不是你所不知道的会伤害你,而往往是你所知道的会给你带来伤害’这句老话的意思了,但代价却很沉重。”
我国改革采取的“先试点、再推广”的作法,强烈赞同,可以说是对人类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伟大创举。
回复删除某些西方经济学家曾贬低中国渐进改革,“不全面、不系统、不符合市场规范”,但是,斯蒂格利茨先生却大为赞扬中国模式!
回复删除